自深深处

温骨——如何评价木苏里的《铜钱龛世》

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”——晏殊《浣溪沙》

最近被余华和莫言两位老师所写小说摧残得体无完肤,一闭眼噩梦连连,想从耽美文里找一篇寻求慰藉,可惜个人口味太挑眼光太高——想看甜的又觉得没有深度,想看深度有认为篇幅过长,兜兜转转几经波折,终于挑到了这部《铜钱龛世》。

读完后心生感慨,只后悔自己没能早点发现这篇文。

“龛世”意味平定天下,出自《文选 沉约》(龛kan第一声);而作者附上“铜钱”两字则表明了文章线索——五枚铜钱被封禁制,逐步解开的过程。再看文章“龙头”之笔——“有龙坠于广东华蒙县”这一段对《七修类稿》的巧妙化用,可见作者文学涵养之浓厚

而这篇文最璀璨的精华则在于格调

总体而言,《铜钱龛世》的格调看表面,是冰冷而幽深的,但是每一个小故事结尾,都给作者用温润且动人的笔法巧妙的“圆”了过来——但这种圆跟“完美”一词有着天壤之别,而是让人读完之后,能有“如此归宿便是极好”、“缘分就此便也足以”这类感受,温暖之处让人潸然泪下。

如果打个比方来表述,则是寒冬腊月里、大雪皑皑中燃起了一堆小火,火上白瓷碗中装有醇香的酒;万物皆静中,偶有松枝上挂着的一枚雪翩然而落,温酒间酒香四散,让人倍感温馨。

 

文章以黑龙薛闲被人狠抽筋骨为开头,引出他寻找龙骨并遇上追寻记忆的神秘僧人玄悯一事,联系陆家兄弟、鬼魂江氏宁、石头张等几名线索人物,串起刘氏磨盘、江底百骨、荒村戏班、国师迷踪、寿蛛虫洞和埋骨江山等剧情,层层深入,揭开谜底后文末反转一笔——给了部分人物各自的归宿和轮回接缘。

文章很好懂,但是格局并不拘束、线索并不模糊——39万字能够创造以上剧情及世界观,一步步推进并且前后加紧联系,生动的人物形象——可谓作者“想象力之丰富”、“构思之精巧”、“逻辑之清晰严谨”、“文笔之优美成熟”。

失魂僧人寻找记忆,黑龙被抽筋骨,命魂单薄的兄弟,荒村里早已命丧黄泉的戏班子,游走孤独的纸片人,苦守妻子的战死鬼……

单看表面,阴暗压抑的色调及孤魂野鬼、妖魔鬼怪类的奇幻风格,虽说不上“恐怖”,但也足以谈得上“悬疑”。

但是再深挖掘,文章风骨一脉温润而不失暖色:

高冷僧人玄悯以不入轮回为代价,无怨无悔为爱人薛闲背负世间厄运;他被人暗算却永怀“龛世之心”,宁愿鲜血淋漓地抽出自己的佛骨镇压在这山河之下,以自己的生命未代价换得俗世百年之安,也不愿世人做出牺牲。

他虽狂言并颠覆和尚的“贫僧从不修慈悲”,但实则只因他“身怀慈悲”而“无需再修”。

放荡不羁的真龙薛闲只因报答恩情,在自己失去龙骨之后也要给予孤魂江氏宁一具白纸身子,在战死鬼魂身上留一根绳子,保他下一世还能遇到心悦之人;他虽为傲世真龙,却也在年长的和尚和人族长辈面前低得下头、弯得下腰,他能够体察世间酸甜苦辣、温暖寒苦,并怀有善念

他虽为妖中指“龙”,骨内却不带任何“邪恶之气”,反倒秉承的善良本质配上炸毛易怒、闲得显皮的人物形象,更加吸晴。

 

现在来看一下升华整部小说的段落之一——也就是陆氏兄弟换命后的结卷末尾:

“他们上了客舟过江的时候,天色黑,又下起了大雪。”

“茫茫细雪一般落在山间的无名新坟上,一半落在孤舟乌篷顶,一半落在黄泉里,一半落在红尘上,像是一场浩然的告别,既送了无名鬼,又送了远行客。”

“人世间最深重的怀念和不舍,大约就是你不在了,没关系,我会变成你,带着你。”

“从此岁月不扰,千山共路,万水同舟……”

哥哥陆十九将自己的命换到了短命的弟弟陆廿七身上,从此魂飞魄散、不再存于人世,弟弟则渐渐地与哥哥的性格及面容愈发相似,拥有“占卜”的半瞎眼,为陆十九立下无名坟之后,便同薛闲一路人走上了一条无怨无悔的不归之路。

“天黑”和“大雪”的格调无疑是深沉而压抑的,但是作者通过远近镜头的拉伸和虚实结合的妙用,加上议论和抒情——成功地将这种凄凉悲楚的离别,温润地化为了动人且美丽的承诺。

“茫茫细雪”一半落于“无名新坟”,一半落于“孤舟乌篷”:

本是大雪,却只有细雪落于新坟,可一片茫茫无涯,这是“再也不见”。

本是孤舟,却有细雪之层叠相伴,可一段黑白相间,这是“与君相别”。

一半落于“黄泉”,一半落于“红尘”:

虚幻间魂灵归于黄泉,饮下一碗孟婆汤,偶有细雪翩然而至,却不再冷,这是“死而无憾”。

现实中你我隐与红尘,看遍处处繁华景,偶有细雪伫立肩头,却不再寒,这是“为君而生”。

镜头拉长、时间流逝,无名鬼已不在、远行客已送别,唯有天地间白雪皑皑,孤舟泊岸,水墨画风分外扣人;时过境迁、岁月不扰,千山万水、殊途同归。

《铜钱龛世》的每一个故事结尾,都到了极致,是“生死隔断,寂寞天涯”,但也到了极致,是“看淡分离,有缘再续”。这种拉长并绵延而去的“丹青水墨”文风,夹杂“缘分归宿”等轮回生死的议论,可谓精彩。

 

这部小说骨子里就是温柔的。

 

文章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部分,我就不加一一分析了,但无论是“江氏宁的道别”,还是“戏班子的承诺”,都是一个“分离”的结尾——其实这种结尾就完全恰到好处,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魂灵的归宿便是了结自己的心愿,随后默默离去。

他们不会生如夏花之绚烂,但也能“死”如秋叶之静美。

 

最后想浅略分析的就是文章的不足之处——玄悯和薛闲二人的感情线到了最后才掀开重重帷幕,山河平定后落吻一霎,天光万丈、尘埃落定。

遮着双眼的手掌落下,一人这一世已死,一人已经红了眼眶。

画面很美,足以让人热泪盈眶,但是之前二人的感情只是“起了波澜”有了“千丝万缕”的联系,针对玄悯一人而言(可能是主视角不是他)的原因,他的情感转变就显得稍微薄弱且难懂了这么一点——相对薛闲而言,玄悯这位高僧的情感变化就会让人找不着“转折点”和“升华点”在哪里。

另外,文章即是优点也是缺点的地方则在于——最后九章中安排了魂灵各自的归宿。

理性来看,先谈优点:文章对于“轮回”“转世”“缘分”“因果”的笔墨是加得比较重的,自然如果能够给死亡之人后世一个承接的上的安排,就有了“人人都有归宿”的感觉,有力收尾,让人觉得比较圆满且反映了文章的风格走向,能够更深一步地提升文章抒情能力。

缺点则是这样的结局,直白来说,就是未免有点“过好”了一点。按照我个人口味而言,稍微“残缺”一点的文章就足以扣人心弦,万事都留一般遗憾,可能还会显得现实且情感更加醇厚一点。不一定要机械式的给人安排适当的“归宿”——光光看每一卷故人分离那块,然后就此收住不再扩写,就已经非常“完美”了。

当然,瑕不掩瑜,通体来看,这部小说还是比较精彩的。

 

小舟从此逝,江海寄余生。

《铜钱龛世》则为大千世界茫茫江河湖海上一叶孤舟,在无边无际无涯中漂流,从此天可补,海可填,南山可移,日月既往,不可复追。

可它终归是既顺了风,也顺了雨,它被红尘俗世所推,被世间缘丝所牵,最后在入海口前停泊——

只求,再寄余生

温入骨髓。

 

“青天高远,山雾如云,林间飞鸟一点,老村炊烟数行。”

“他们走得不紧不慢,袍摆轻扫却了无尘埃,山道弯袅,岁月漫长,停停走走便是遥遥一生了。”



评论 ( 3 )
热度 ( 145 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梁小明 | Powered by LOFTER